什么是甘薯小象甲?

     甘薯小象虫属鞘翅目,蚁象虫科。成虫体长5~8毫米,体形细长如蚁。全体除 触角 末节、前胸和 足呈桔红色外,其余均为蓝黑色而有金属光泽。头部延伸成细长的喙,状如象鼻,咀嚼式口器着生于喙的末端。膝状触角10节,雄虫触角末节成棍棒状,雌虫则成长卵状。前胸长为宽的2倍,在后部1/3处缩入如颈状。两鞘翅合起来呈长卵形,显著隆起。鞘翅表面具不明显的小刻点。足细长。卵椭圆形,长约0.6毫米,初产时乳白色,后变淡黄色,表面有小刻点。

生活史及其习性

     甘薯小象虫在广东一年发生6~8代,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。主要以成虫在田间和贮藏薯块中及茎、叶、土缝等隐蔽处越冬;卵、幼虫和蛹也能在薯块中越冬。早春成虫先在过冬植物上完成1代,再转移到田间为害。成虫飞翔力弱,怕直射日光 ,有假死性。卵多散产在薯块的皮层下,其次是较粗的薯蔓上,产卵孔口一般盖有胶质物,每雌约产卵30~200粒。整个幼虫期都在薯块或藤头内生活,薯块内部被幼虫蛀食成不定形的弯曲隧道,隧道内充满虫粪,由于伤口诱致 病菌 侵入,使受害薯块发生恶臭和苦味,老熟幼虫在隧道末端近表层处化蛹。此虫在气候温暖、土壤粘重、缺乏有机质 、干燥而带酸性土壤、栽培管理粗放、连作等条件下发生较重。

 

主要特征

     甘薯窖里、苗床里的鲜薯内,田间薯蔓茎部。幼虫体长5~8.5毫米,呈圆筒形,两端略小,向腹面稍弯曲,头部淡褐色,胴体乳白色,胸腹足退化。蛹体长4.7~5.8毫米,初乳白色,渐变黄色,腹部各节背面有1对小突起,尾端有1对向侧下方弯曲的刺突 。成虫:体长4.8-7.9毫米,蓝黑色有光泽。头吻长,触角10节,雄虫触角末节成棍棒状,雌虫则成长卵状。每鞘翅有不明显纵纹22条,足红褐色,腿节末端膨大。卵:椭圆形,表面有小刻点,长约0.65毫米,初产乳白色,渐变淡黄色。幼虫:体长4.7-5.8毫米,初蛹乳白色,渐变黄色,腹部各节背面有1对小突起,尾端有1对尾须.

主要危害

【被害物】 鲜甘薯、甘薯苗和茎蔓以及甘薯片。

【寄生植物】 甘薯、蕹菜、野牵牛、登瓜薯、月光花等旋花科植物。

危害症状及防治

症状 :成虫和幼虫均能为害,以幼虫为主。受害薯块有恶臭和苦味,不能食用和饲用,且能导致黑斑病、软腐病等病菌侵染而腐烂霉坏,甘薯质量下降。

防治方法

     1.加强检疫。从虫害区调运种薯、种苗和薯蔓时,严行检疫,带虫薯苗用溴甲烷熏蒸。

     2.清洁田园,处理臭薯坏蔓 防止成虫逃逸;与花生、甘蔗、黄麻、烟草、玉米、高粱、大豆等旱作物进行轮作,水旱轮作更佳;改良土壤;适时中耕培土,防止薯块外露。

     3.诱杀。冬诱——收获时,由于刈蔓和挖薯的震动,大部分成虫掉落田间,此时可利用鲜薯蔓扎或将鲜薯蔓团侵药(300~500 倍乐果或其他药液浸3~6h捞起晾干)进行诱杀。春诱——春季气温15℃ 时,越冬成虫开始活动觅食,可用小薯块浸300~500倍乐果或95%晶体敌百虫500~800倍液,诱杀。

新闻中心

NEWS

 

 

 

首页    新闻动态    什么是甘薯小象甲?